【侨联七十年】侨之梦|传播中国声音 讲述中国故事
发布时间:2020年11月19日
为纪念北京市侨联成立70周年,我们从各条战线选取了部分侨的故事进行宣传。他们有的是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纪念章获得者,有的是北京市华侨华人“京华奖”、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,有的是全国政协委员,有的获得了院士荣誉……他们的故事中都体现了“爱国、爱乡、爱自己的家人”的精神传承,体现了“中国人、中国文化、中国人的精神、中国心”的民族品质。他们的故事,是一代代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前仆后继,英勇奋斗的真实写照。激励我们积极投身“中国的改革开放,中国的发展建设”,在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”中,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,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,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。
传播中国声音
讲述中国故事
——记原广电部菲律宾语组组员陈金銮
上世纪50年代末,广电部要组建对菲律宾的国际广播,当时国内精通菲律宾语的专家极为短缺,从小生活在菲律宾马尼拉的陈金銮被选中,从建工部抽调到广电部菲律宾语组,开始了长达30年对菲律宾的国际广播事业。由于菲律宾语发音十分地道,陈金銮曾被菲律宾参议员点名接见。
书山坎坷,积极进取,
求学路漫漫
陈金銮1928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。早年菲律宾比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优越,陈金銮的爷爷遂带着她的父辈从福建前往菲律宾生活。她的父亲是商人,在马尼拉经营大米,母亲是全职太太。由于祖上遗产丰厚,陈金銮家的生活较为优越,在11个兄弟姐妹中,陈金銮排行老三,也是大姐。
在菲律宾成长的陈金銮从小就学会了菲律宾马尼拉的方言,后来由于菲律宾的方言众多,为了统一语言,马尼拉附近八个省份的方言成为了菲律宾的通用语言,这也为后来她回国从事对菲律宾的广播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。
当时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主要受到两股势力的影响,一种是从事进步事业的组织的影响,另一种是国民党当局派驻的大使馆的影响。1934年,6岁的陈金銮进入国民党办的小学,主要学习中文课本,后转到左派设立的联合中学接受进步思想。然而好景不长,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,随后日军侵略菲律宾,陈金銮被迫辍学。为保周全,陈金銮全家离开马尼拉,到父亲的朋友家中避难3年。
抗战期间,陈金銮参加了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,宣传八路军的抗日斗争和国内的进步活动,同时还参与唱歌、演话剧等文艺活动激励抗战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她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王澄枢。
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,菲律宾国内形势好转,陈金銮回到马尼拉,到进步派设立的华侨中学复学,从事进步活动。有一次,她在街上和朋友们讲述进步活动时,被菲律宾的特务跟踪偷听,但她们讲的是闽南语,菲律宾特务听不懂,便对陈金銮无可奈何。
后来,陈金銮进入菲律宾马布亚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工程,上午学习专业课,下午兼职做家教,帮助一些只会讲菲语的华人小朋友和学历较低的老人学习汉语,补习文化知识,以赚取生活费,同时还积极从事进步活动。6年后,陈金銮大学毕业,顺利进入一家建筑公司从事房屋设计工作,主要通过一些私人的建筑工程设计项目以维持收入。那时,陈金銮吃住在家,同时拥有固定的收入,生活还算不错。
1956年,陈金銮夫妇经香港中转,最终回到祖国大陆。
发挥优势,勤勉工作,
致力对菲广播事业
1956年11月,陈金銮和丈夫从马尼拉搭乘飞机去往香港,经深圳来到北京。回国后,她的第一份工作被安排到了建工部,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翻译、建筑工程图纸设计等工作,并参与设计了建工部的办公大楼。
当时,因广电部要组建对菲律宾的国际广播,需要从各单位抽调菲律宾语专家,但国内会讲菲律宾语的人才十分稀少,陈金銮出生于马尼拉精通菲律宾语,于是1958年,她被调入广电部菲律宾语组。
陈金銮的工作有三项:一是音乐编辑,挑选包括当时流行的《五朵金花》在内的许多优秀歌曲向菲律宾人民进行广播;二是整理国内重要的时事新闻和成就信息等,撰写中文播音稿,提供给印尼语组、缅甸语组和泰语组等进行翻译,进而向世界各地人民进行广播;三是将自己撰写的播音稿翻译成菲律宾语,然后向菲律宾人民进行广播,传递中国声音,讲述中国故事,宣扬中国文化。
陈金銮夫妻参加“金婚庆典”
由于对菲律宾的国际广播信号质量很高,声音很清晰,发音很地道,很多菲律宾人不相信电台是在北京播音,甚至一度怀疑播音地点隐匿菲律宾之中。一次,一位菲律宾女参议员到北京出差,期间专门点名要见陈金銮等广电部菲律宾语组的成员,看看播音员的菲律宾语水平是否地道。由于工作十分认真,陈金銮多次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与肯定。
直到1987年,陈金銮因病离休,结束了长达30年的广电部菲律宾语组组员的工作。
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陈金銮荣获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”纪念章;2019年,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陈金銮再获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纪念章。对此,陈金銮说到:"这是国家荣誉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,能够获得的人少之又少,所以我感到很高兴,很光荣!"
(作者:信德源)
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
侨联概况
我要投稿
我要咨询